在國內加密貨幣早期發(fā)展歷程中,李笑來是頗具爭議的 “標志性人物” 之一,其與比特幣的交集常被市場討論,而 “李笑來什么時候入手比特幣” 更是不少人關注的焦點。根據李笑來本人公開著作、訪談及行業(yè)史料,他接觸并入手比特幣的時間集中在 2011 年,這一決策既源于偶然的信息接觸,也與當時比特幣的市場處境及他的認知判斷密切相關。
從具體時間節(jié)點來看,李笑來在 2011 年上半年首次了解比特幣,并于同年下半年開始實際入手。他在《財富自由之路》《韭菜的自我修養(yǎng)》等著作中提及,2011 年年初,他通過朋友的推薦首次聽說 “比特幣” 這一概念 —— 當時比特幣誕生僅 2 年,全球認知度極低,價格也長期徘徊在 1 美元以下,甚至被多數人視為 “無價值的數字玩具”。初期李笑來并未立即投資,而是花費數月時間研究比特幣的底層邏輯(如中本聰白皮書、區(qū)塊鏈技術、去中心化特性),直至 2011 年 6 月前后,他確認比特幣的技術價值與潛在前景后,才開始通過早期海外交易平臺(如 Mt. Gox,當時全球最大的比特幣交易所)少量買入比特幣。
進一步追溯,2011 年下半年成為李笑來集中入手比特幣的關鍵階段。據他在公開演講中所述,2011 年 7 月,比特幣價格曾短暫飆升至 30 美元,隨后因 Mt. Gox 被黑客攻擊等事件暴跌至 2 美元左右,市場陷入恐慌。正是在這一 “價格低谷期”,李笑來判斷比特幣的技術價值未因價格波動而改變,反而因低價具備了更高的投資性價比,因此加大了買入力度,陸續(xù)積累了大量比特幣。此后數年,他雖有少量波段操作,但核心持倉長期保留,成為早期國內持有比特幣數量最多的投資者之一,也因此被市場稱為 “中國比特幣首富”(該稱號存在爭議,李笑來本人未完全證實)。
從入手背景與邏輯來看,李笑來選擇在 2011 年布局比特幣,并非盲目跟風,而是基于三點核心判斷:一是對比特幣 “去中心化電子現金” 定位的認可,他認為比特幣解決了傳統貨幣依賴中心化機構的痛點,在數字時代具備長期價值;二是對稀缺性的看重,比特幣 2100 萬枚的固定總量設計,讓他認為其具備 “數字黃金” 的對沖屬性,可對抗法幣超發(fā)風險;三是對早期技術紅利的把握,2011 年比特幣仍處于技術普及初期,市場認知空白大,他判斷隨著區(qū)塊鏈技術的成熟,比特幣的價值會逐步被認可。此外,李笑來當時的職業(yè)身份(英語教師、天使投資人)也讓他具備更強的信息獲取能力與風險承受能力,能夠接受比特幣這一 “新興資產” 的高波動性。
需要注意的是,李笑來的比特幣投資經歷伴隨諸多爭議,如后期涉及的 “幣圈項目站臺”“錄音門事件” 等,且中國自 2021 年起已明確禁止虛擬貨幣交易炒作活動,其早期投資行為不具備可復制性,也不代表當前監(jiān)管環(huán)境下的合規(guī)方向。從歷史視角看,他 2011 年入手比特幣的決策,本質是早期技術愛好者對新興事物的嘗試,反映了比特幣在國內早期傳播階段的市場生態(tài)。

.png)














